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过来,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为了未来,收藏教训。
为了安宁,收藏灾难。
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
沧桑文物会说话:
让历史告诉未来。
——重庆建川博物馆馆长 樊建川
博物馆里温历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团员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12月9日、10日两天,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峡、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合影


三峡博物馆合影
一幅幅壮丽的历史长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珍宝,无一不向同学们展示着过去的历史,诉说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同学们在感受民族文化底蕴丰厚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洗礼,坚定了文化自信,培育了家国情怀,并立志发奋图强,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认真听讲解

扫二维码听讲解




同学们认真参观
真心真情抒感悟
参观结束后,为了让意识形态实践教育入脑入心,学校德育处要求全校1300多名学生人人以真心真情真感动抒写自己的心声。


同学们纷纷书写感悟
感悟摘录
在这小小的博物馆里,孩子们被一件件印刻着历史,印刻着民族精神的展品感动了。我骄傲,我是中华儿女。我骄傲,我们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我更加懂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祖祖辈辈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弥足珍贵,更当珍惜。
——初2023级3班 肖梦雪

重庆大轰炸,大隧道惨案……它们在我的眼前重演,那段历史活了。我看到了那些逃命的群众,看到了他们惶恐的样子,看到了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我开始心痛。但在心痛之余,更多的却是感慨,因为我们落后,所以我们没有能力抵抗。落后就会挨打,这是自然界的定律。
——初2022级3班 王彬彬

闭上眼睛。我看见了遥远的远古先祖开疆扩土,听见了大唐盛世的欢歌笑语,看见了封建末年清朝败落列强践踏,看见了抗战艰难民众万众一心。
睁开眼睛,再看中国,一片大好河山。
我坚信,我们的民族精神必将一直鼓励着我们中华儿女继续奋发向上。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初2023级3班 蒲佳

那一天,我徘徊在庄严肃穆的序厅,凝视着满墙的血印。那是,未曾见识过的壮观,不同于山水的秀美,自刚踏进门的那一刻起,就已心荡神摇。他们的名字虽刻在墙板上,但却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鲜红的手印并无特别,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双,但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一双双手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把握住了我们的命运,把握住了国家的命运。鲜红的颜色让人犹如置身于鲜红的历史中,我仿佛看见一双双手握住了大刀、长矛、手榴弹,一个个背影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战场,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拯救了我们的民族。原本空荡的心灵,仿佛突然间被填满,一种苦涩的心情涌上了心头,酸了鼻尖,湿了眼眶。
——初2022级2班 谭茜

一个“死”字,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呢?是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还是英勇善战?我第一想到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一位老父亲送儿子上战场的画面,儿子离开后这位老父亲特地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并写到:“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在国家面前,这位老父亲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儿子,宁愿他为国捐躯。一个 “死”字,不仅仅只是一个汉字,更写出了老父亲的决心。“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这短短的几句话充分的体现了这位老父亲伟大的爱国精神,而他的儿子也没有让他失望,在自己奋力死守下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他们的爱国心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的名字也不应该被尘封┈┈父亲:王者诚,儿子:王建堂。
——初2022级6班 李涵胭

博物馆,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打开了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过往,更是打开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爱国心!曾经中国的黑夜已经随之远去,迎来的是明亮的白天,让我们为中国更好的未来奋斗吧!
——初2023级4班 刘灏桢

历史的屈辱是无法抹去,它会做为岁月的留痕,刻在中国的耻辱柱上,那用石板雕刻出的画面与文字,仿佛鲜血淋淋地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
屈辱无法抹去,痕迹不可替代。勿忘国耻,传承文化。
——初2021级8班

切换场地的路上,左边墙面斑驳绣着岁月的痕迹,是古老沉重的过去,右边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是科技发展与未来。置身其间,有时空重叠,流年幻灭之感。
——初2022级3班 唐馨

在抗战文物纪念馆里,有几面墙排满了红色的手印,手印热血而又铿锵。那是红军老兵的手印。在鲜红手印里,我看到了他们沧桑的过去。一张张手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沟壑,有些甚至只能用左手印上手印。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是以如何的毅力坚持,生存下来的。而这一双双手印里又承载了多少痛苦呢?战友的离开,亲人的离开,朋友的离开……我想上网查查这些老兵的资料,我一个一个名字的找,一页一页的翻,却发现搜出来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明星小鲜肉,而关于他们的却是少之又少,翻了好几页才找到零零星星的文字,却只是简简单单的生平简介,他们曾经的那些光辉又去哪里了呢?现在的人们能清晰地记得明星的生日,可是你们能说出一个抗战英雄的生平事迹吗?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该被淹没。我们最应该铭记的是这些可爱的人啊!
——初2022级1班 张玮谕

那天,我仔细阅读关于核武器的介绍。中子弹、原子弹、感生辐射弹、冲击波弹… 而在一个个核武器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废寝忘食的结果,是无数科研人员不断努力的结果,是无数科研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结果。1964年10月16日,一朵乌黑巨大的蘑菇云绽放在神州大地上,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发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看着那朵蘑菇云,我似乎听到人们欢呼喝彩的声音,我似乎感受到人们心中的满腔热血,我似乎看见人们为此高举国旗的身影,成功的声音遍布在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兴奋。
那天,我走出了博物馆,我感受到我的热血在沸腾。历史如同一盏煤油灯,先人们用自己点亮这盏灯,让灯火照映在后人身上,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将历史这盏煤油灯一直点亮!
——初2022级1班 向怡欣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
传承历史文化
维系民族精神
博物明志
让历史告诉未来
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
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
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宝
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
奋发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