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上午,以“‘做中学,学中思’思维型教学观摩暨‘九龙杯’小学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献课活动”在谢家湾(金茂)小学如期举行。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潘波老师以及来自九龙坡区、高新区的两百余名科学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研训活动分为两大部分。
一、 课例展示
围绕“做中学,学中思”思维型教学研究主题,重点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角度,由获得十三届“九龙杯”小学科学一等奖的四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4节精彩纷呈的“做中学,学中思”思维型科学课,为与会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案例。
第一节课由杨石路小学焦秀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开课伊始,焦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并提出套有气球的烧瓶放进热水中有什么现象及其原因,此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动手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动脑的思考活动,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套有气球的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并解释生活中兵乓球鼓起来的原理,带领学生经历假设问题,验证问题,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最后,焦老师利用纸卡片形式的思维导图总结得出该堂课的核心知识,并且提出在热天汽车轮胎为什么不能打气太多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整堂课焦老师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落实了在“做中学,学中思”的思想,将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第二节课由高新实验一小的刘玲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影子的秘密》实验研讨课。在上课之初,刘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小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小精灵和游乐园这些生活化的事物把学生带入课题,该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涨。在课堂新授环节,先是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刘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探索出改变影子的方法。
在授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刘老师也利用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改变照射角度,可以改变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改变照射距离,可以改变影子的大小等相关知识。在整节课中,刘老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多次的小组合作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回答更是锻炼了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这些过程都帮助学生明白了科学要尊重事实,说话讲证据的原则,将科学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全面落实。
第三节课由西彭园区实验小学的万兴渝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二单元《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万老师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将科学问题具体化、情境化,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模拟食物在食道蠕动和在胃里消化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当课程即将接近尾声之时,万老师采用“接龙”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同时和学生一起巩固了各消化器官的作用。精彩的课前导入,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及有趣的总结,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充分的体现了本次活动主题及新课标理念。
本次研训活动的最后一节是由重庆谢家湾小学的余婷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二单元《风的成因》。上课之初,余老师展示纸风车,并请学生想办法使风车转起来的活动来聚焦本节课的课题。在新授过程,利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科学实验探索活动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从而来解释风的成因,促进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思考。
在实验活动探究结束后,余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再次回顾实验过程,深入帮助学生理解风形成的原因。该堂课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