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九龙坡区和高新区小学科学以“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思维型科学探究”为主题的,关于新课标的研训活动在杨家坪小学举行。本次研训活动由九龙坡区科学教研员潘波和高新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李健老师主持。因疫情防控原因,活动参与方式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各学校72名科学教研组长到现场观摩研讨,其他科学老师226人在本校参加线上直播研讨。
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杨家坪小学李和菊老师执教五上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作为课例展示。课堂中,李和菊老师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通过看不见的手电筒光,再通过看得到的激光,再画出光的路线图,从抽象到具象再到建立模型,梯度进阶,初步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引导学生应用建模思维,更深入的思考光的本质以及光为什么可以反射。
在说课环节,李和菊老师回顾了在潘波老师组织下,由杨家坪小学和蟠龙小学的科学组全体老师组成的磨课团队关于本课的研讨过程。这节研讨课,在很多老师看来很“新”,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目前教材将折射作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而这节研讨课却主要研究反射。这是标新立异吗?不,是依据于新课标!新课标5~6年级学段的【内容要求】提到: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因此才将反射作为主要内容。此外,本节研讨课的“新”,还在于落脚于核心素养的新教学。虽然简化了观察现象,但是在科学思维上更深入了,从比较表面的观察现象提升到了建构模型,尝试解释光传播的科学本质。
第二个部分是高新区树人思贤小学科学教研组长顾军老师进行了《”研读“新课标”培育“智慧人”》的主题发言,从自主学习、课标培训、专家讲座、任务驱动、交流展示、集中研讨六个方面讲述了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及其方法策略;然后聚焦问题——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开展科学教研活动,提出了科学教研的三大内容:研设计、研课堂、研成果,每个内容都详实且有案例可依,最后向老师们交流了学校科创教育的成果、成效及期许。
第三个部分是高新实验一小科学组以“新课标教研交流”为主题,现场展示交流本组教研新课标学习研讨的过程。通过学习方法分享、听课记录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方法深入研读、实践和运用新课标,以及他们学习新课标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台下的多位科学教研组长参与了研讨。
最后,两位教研员老师与线下、线上科学老师互动交流新课标学习、研究、实践的方法路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做了总结性发言。李健老师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做了详细的指导,潘波老师用课堂活动中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本次研训活动内容充实,让老师们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关于“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的思维型科学探究,希望更多学校科学组一起来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学生学业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李和菊老师执教五上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李和菊老师执教五上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高新区树人思贤小学科学教研组长顾军进行“研读‘新课标’培育‘智慧人’”主题发言

高新实验一小科学组现场展示交流“新课标教研交流”组本教研

科学教研组长互动研讨

科学教研组长互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