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展党史学习形式,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熏陶,丰富学院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提升学院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经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政工研究决定,2023年4月3日下午,学院党委、工会联合组织开展了“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岩精神”参观及观剧主题教育活动。
14:00全院教职工乘坐大巴车从学院到歌乐山。在导游的引导与解说下,先后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并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附庸风雅用诗人的字号“香山居士”前面二字,为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而附近老百姓还是习惯性地按照当地的习俗称为“白公馆”。1939年军统局用30两黄金将其强行购买,改成秘密监狱。白公馆关押人员最多时达200多人,并且关押的都是军统局认为案情比较严重或是级别比较高的的政治犯。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即大家熟悉的小萝卜头)也被关押在这里。在院内墙上写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至解放前夕,关押的除息峰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20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30人。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著名的小说《红岩》便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同志们参观了牢房、刑讯室,还瞻仰了白公馆的烈士遗书——红岩“狱中八条”,深入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罗世文等,最多时达300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皆以此为原型。

19:30全院教职工观看了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故事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以磁器口为中心,多条主线并行演绎。一条主线展现了林子杰、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矛盾纠葛和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在各自理想和信仰面前作出的不同抉择;一条主线围绕着以金秀为代表的,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民主人士,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忠诚信仰,最后英勇牺牲;一条主线围绕着重庆地下党营救狱中同志、保护重庆重要设施展开;还有一条主线聚焦狱中幸存的孩子,展现了先烈们选择坚守信仰、不惜牺牲的目的和对未来的希望。这几条主线并行交织,共同构筑了整部剧恢弘的历史画卷。《重庆·1949》创造了独特的剧院和舞台表现形式:舞台和观众席由5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其中1、2、3环为核心表演及布景区域,4、5环既是舞台也是观众席,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交相穿插,观众与演出融为一体,亲临其境参与到演出中。剧目以时空交错的维度,360度旋转沉浸式舞台,全新演绎红岩经典故事,给观众同志们留下了深刻而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整个活动以“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岩精神”为主题,组织有序,安排紧凑,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全院同志们通过参观白公馆、渣滓洞,观看红色舞台剧,丰富了党史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深受教育与感动,收获满满。既亲身感受到“红岩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的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近距离地接受了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思想心灵的震撼,又提升了九龙教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